壯遊-節錄自商業周刊第10041005期:

    放大你的格局,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。

    台灣電焊技士,讓小孩休學一年,全家騎單車環球,學會勇敢;
23歲台灣女學生,深入印度貧民生活,睡40人房,學會隨遇而安;
他們用自己的筋骨,體驗世界之大,打破性格決定一切的宿命。
    
    有一種旅行,方法很貧窮,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。這種旅行,
西方從
16世紀末傳承至今;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。這就是Grand Tour-
壯遊。
培養獨自「闖的能力」,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。

    去年
11月中旬,英國【泰晤士報】以超過十萬英鎊(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萬)
的代價,掛名贊助英國「空檔年大展」。什麼是「空檔年」?它又有多重要?

    英國威廉王子在入讀大學之前的空檔年,以十個月的時間,
到智利參與當地扶貧的義工服務,扛木頭、劈木材、教英語、洗馬桶。
哈利王子,也曾在他的空檔年前往澳洲及非洲遊歷,期間,
他在飽受愛滋病困擾的南非小國賴索托停留八週,以手提攝影機,
完成一部紀錄片「被遺忘的國度」。傳統上,空檔年就是歐洲年輕人
「轉大人」的階段,他們絕大多數是藉由出國壯遊來完成這項成年禮。

    全世界第一位完成環球壯舉的是中國人潘德明。
1930年,
上海青年潘德明為洗刷「東亞病夫」之恥,決心環繞地球一周。過程中,
他始終攜帶一本四公斤重的【名人留墨集】,包括印度的甘地、
泰戈爾等世界名人都曾在其上簽名。法國總統萊伯朗、
美國總統羅斯福都接見過他,並贈金牌。七年後他剛回國,
旋即爆發七七事變,這麼偉大的事蹟就被淹沒在板蕩的亂世裡。

    其實,青年旅行不是現代專有的活動,自古有之。當時,
有一個專有名詞「壯遊」。「壯遊」,指得是胸懷壯志的遊歷,包括三個特質:
旅遊時間「長」、行程挑戰「高」、與人文社會互動「深」,特別是經過規劃,
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。壯遊不是流浪,它懷抱壯志,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。
它與探險也不大相同,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,更深入民間,
用自己的筋骨體驗世界之大。

    這名詞源自唐朝,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經,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壯遊之一;
詩聖杜甫都曾在蘇州準備好船,差點東遊到日本,他自傳性的「壯遊詩」就寫道:
「東下姑蘇台,已具浮海航。到今有遺恨,不得窮扶桑
……
也因為這首詩太有名,故留下「壯遊」一詞。

    十六世紀末,英國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,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僕,
渡過英吉利海峽,到巴黎、羅馬、威尼斯、佛羅倫斯等歐洲城市進行至壯遊。
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,這樣的旅行還有個很重要的吸引力
-
它是一場擺脫了父母束縛又興味盎然的文化饗宴。到了十九世紀,
壯遊已經變成歐洲菁英的成年禮,針對這段壯遊時光,
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「
The Gap Year
」(空檔年)。    

    在「空檔年」可以增加外語能力,提升個人競爭力,包括獨立精神、人際關係、
解決問題的能力、自我約束力、溝通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
許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,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動能。

    看自然,去大自然中苦行,可以幫助心靈成長,是成就個人。
當青年失去「闖」的能力,個人與社會的競爭力也會不見。

    史上最偉大的歷史作品之一【史記】,也是在司馬遷的壯遊後完成。
司馬遷是其父太史公司馬談刻意栽培的接班人,他從十歲開始讀萬卷書,
父親為他延請當時大儒孔安國、董仲舒為師;二十歲那年,
司馬談給他一輛馬車,指導他有目的、有計畫的到廣闊社會中實地考察,
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,並蒐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。
司馬遷圓滿的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,「讀無字之書,禀山川豪氣」,
最後終於能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。

    壯遊的價值,在於對人的改變。古今中外,有太多例子是經歷壯遊而改變人生,
甚至提升人類的文明。三、四百年來,西方社會的壯遊傳統,
已經沉澱到社會的最底層。

    中時旅遊第一個「玩家帶路」的國際專業導遊張榜奎表示,
看著原本價值觀單一的年輕人,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、行為、社會規範時,
會省思:「我們的標準就是真理嗎?」
    
    若是有更多的美國人曾在世界各地壯遊,「了解那塊地方的歷史、文化,
那麼今天就不會發動攻打伊拉克的戰爭。」有壯遊傳統的歐洲,
比美國更接受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,也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識。

    回頭看中國,我們的文化老了,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氣。
「中國從鄭和以後輸掉的,就是那走出去的精神。」根據史書,明成祖在位時,
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期之一。當時米倉的米,多到都發了霉;錢用不完,
串錢的繩子都爛了。然而權力鬥爭,使得明成祖長子仁宗即位後,
竟以「經濟空虛」,放棄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,將七次出海的檔案全數燒毀,
還頒布「片板不得入海」、「沿海居民內移一百華里」的敕令。從此,
中國國勢下滑。

    「壯遊代表一個國家、民族的開創精神。缺乏這股精神,富不過三代,
國家也會改朝換代。」

    台灣早期有壯遊精神。台商英語不通,卻敢拎著一個小提箱,
帶著樣品全世界跑商展、拜訪客戶。留學生在松山機場揮淚告別父老,
非衣錦還鄉不可。
1980年代,台灣更出現真正的壯遊風潮。1984年,
胡榮華以三年一個月的時間,騎著他的自行車穿行除了南極大陸以外的六大洲、
四十國,總騎程比地球赤道一周還長。
1986年,王瀚橫渡直布羅陀海峽。
1987
年【自立晚報】舉辦「四壯士環球徒步」活動,以兩年的時間,
負重徒步二十二個國家,完成環球徒步一萬五千公里的壯舉。

    看民情,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、行為、社會規範時,人們會省思:
「我們的標準就是真理嗎?」

    「救國團過去辦的活動,學生搶破頭;現在辛苦一點的像健行,名額都很難招滿;
我們的教育太強調『書中自有黃金屋』,不鼓勵年輕人在真實環境中超越自我。」
人口結構改變也會有影響,「現在每個家庭都生一、兩胎,每個都是父母的小太陽。
不像以前的小孩好像都跟大自然生生相息。」
  
    創辦山河探險協會的徐海鵬,以十年時間,
計畫帶領年輕人重走成吉思汗與鄭和的陸上與海上絲路。
19992002
年,
他們完成了首部曲「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」,現在正進行他的二部曲
-
使用中國木造帆船,重溯鄭和蹤跡。

    2002
年七月,黃進寶和同為焊接員的妻子,
帶著高中三年級的大兒子和國中三年級的小兒子,暫停工作和學業,
以十三個月的時間,完成「鐵馬家庭環球行」。他們經濟不佳,
但爸爸決定效法窮和尚只靠一缽一鞋就上路的精神,不僅睡民宿、學校、帳篷,
甚至在清真寺、警察局都有過夜經驗。一路上,大兒子負責英語交涉與文字記錄、
小兒子負責採購補給、爸爸負責帶隊修車,媽媽負責洗衣煮飯。四人同心協力,
以不甚流利的英語,克服了簽證、補給、食宿、異文化造成的誤解等問題。
一路下來,孩子得到許多寶貴的歷練,變得成熟、自信。
大兒子曾在奧地利街頭表演扯鈴,賺到第一筆賣藝錢三十歐元
(約合新台幣一千兩百元);他們在伊朗差點被假警察搶,卻也在德國帕梭市,
由副市長親自解說,帶全家參觀著名建築。在許多人的關懷幫助下,
這個平凡的家庭竟然真的圓夢。

    「星際大戰首部曲」中飾演「歐比王」的伊旺‧麥奎格是
2005年度,
全球片酬收入僅次於湯姆‧克魯斯的男明星,
他的片酬折合新台幣高達十一億八千萬元。
2004
年四月,
當時三十三歲的他暫別繁華,與友人騎摩托車,從倫敦出發,途經比利時、烏克蘭、
俄羅斯、蒙古,並向東渡海到阿拉斯加,抵達紐約,遊歷三萬兩千公里。
兩人一路上歷經無數驚險,入境烏克蘭後還曾被請到黑道大哥家作客。
這些困境讓他認識自己的極限:「我懂得為每一天而活,
自由得像站在路邊的那一排老鷹,我得感謝這片有魚子醬、石油及黃金的大地,
教會我這點。」

    一直欽羨十七世紀英倫人士壯遊歐洲的建築師姚仁祿,
最近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一篇文章,引用默劇電影明星約翰‧巴里摩的話:
「人不會老去,直到,悔恨取代了夢想。」

    該用這句話,鼓勵自己,去壯遊。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藍浮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